详情介绍
本片(剧)是一部中国香港制片作品的港台剧,于1989年上映。对白语言为汉语普通话,粤语,目前豆瓣评分0.0(仅供参考)。
昔日中原烽煙四起,諸侯爭霸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異國十九載,飽嚐人間冷暖,見盡世態炎涼。
其間,重耳歷經坎坷磨難,風餐露宿,忍辱負重。然其志向不減,矢志重返晉國,匡扶社稷。
途中,重耳偶遇賢士介子推,得其相助,共同渡過難關。介子推忠肝義膽,捨己為人,在重耳最危難之際,割下大腿肉充飢,救其性命。
後,重耳終得返國,登基為君,是為晉文公。文公念及流亡之苦,感念賢臣之恩,封賞有功之臣。然而,唯獨遺忘了介子推。
介子推不求名利,攜母隱居深山。文公遣人尋訪,卻遍尋不著。無奈之下,文公下令放火燒山,逼其現身。
不想,大火過後,介子推母子仍不見蹤影。文公方才醒悟,悔恨交加。為紀念介子推,文公下令每年清明節禁火三日,以示哀悼。
晉文公勵精圖治,重整朝綱,推行仁政,使得晉國國力強盛,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。然其心頭永遠縈繞着介子推的忠義之恩,終生未能忘懷。
一日,文公駕崩,其子桓公繼位。桓公不肖,荒淫無度,不思進取。齊桓公趁機興兵伐晉,晉國腹背受敵,一敗塗地。
危急關頭,介子推之子介之推挺身而出,率領義軍抗擊齊軍。介之推繼承父志,忠勇謀略,大敗齊軍,保晉國安危。
桓公感恩介之推之功,欲重賞之。介之推堅辭不受,告辭而去。後,介之推攜母隱居棉山,終老一生。
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,傳承千年,成為中華文化中忠義仁孝的典範。千百年來,文公與介子推的塑像始終並立,相映成輝,後人吟詠讚頌,感嘆不已。